高考加油光大证券不破不立是个伪命题魏家
发布时间:2020-07-15 07:02:40
光大证券:不破不立是个伪命题 类别: 机构: 研究员:
[摘要]
不破不立是目前很流行的一种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经济现在就像一个负重前行的旅人,担子越来越重。这种情况下,还不如放下包袱休整一下,然后再轻装前行。具体来说,过去几年的政策刺激带来了诸如债务上升、房价上涨等诸多负担。此时长痛不如短痛,还不如容忍短期经济增长下滑,让市场出清,从而换来长期的健康增长。从这样的思路出发,不少人认为经济增长差一点也没关系,反而会对稳增长政策持敌视的态度。
但这种观点最大的问题在于,经济增长下来了之后,中国经济真的就可以甩掉包袱,轻装前行了吗?换言之,破了之后就真的能立吗?破而后立不能仅凭良好的愿望。破之后能立,一定是在破的过程中,经济结构得到了改善,之前制约经济增长的障碍得到了突破。这样,经济才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自次贷危机以来,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阻力在于外需萎缩之后国内的产能过剩问题。正因为产能过剩,所以大部分企业效益低下,挣扎于破产的边缘。也正因为产能过剩,所以政府需要刺激国内投资需求,来保证这些企业能够维持下去。
因此,中国经济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产能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看来还是老实的去买实物典藏版吧。另外一个要点就是关于技能伤害的计算问题在外需没有大幅复苏之前,只有通过对产能的摧毁,让产能与需求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取得平衡,经济才能重装出发。这就是许多人所期待的市场出清。但市场真的能通过这种短时间的调整而出清吗?出国内主要地区预焙阳极价格一览表(单位:元/吨)于3个原因,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中国产能过剩的规模相当巨大,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去干净的。一个可供比较的时期是1998到2002通缩的那5年。那时,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同样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当时在朱总理的带领下,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去产能。限产压锭、国企改制、下岗分流都是当时的流行词。但长达5年的去产能并未重塑宏观经济的平衡。最后我国是在2003年,随着外需因为加入WTO的效应而走强,才最终走出去产能带来的通缩陷阱。目前,中国产能过剩的规模远高于彼时。即使按照市场汇率计算,现在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也占到了世界制造业总增加值的17%,比同期我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整整高出了7个百分点。
而在1998年,这两个比例之间的差距不足3个百分点。当年的3个百分点都没法在5年内解决,又怎么能指望现在在短期内能够处理掉规模远胜从前的过剩产能呢?第二,在经济破下去的时候,经济结构未必能够得到优化。按道理,国有企业因为经济效益明显不及民营企业(目前国有工业企业总资产回报率仅有4.6%,还不及其他所有制企业回报率的一半),应该在经济的下行中首先被去产能,从而将资源释放给更有效率的部门。但在过去几年的经济下行中,国企却因为与政府的关系更加密切,反而表现出了比民企更强的韧性。以去年钱荒之后的状况为例。在去年下半年资金价格明显抬升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因为承受不了高利率,融资需求趋于萎缩。反倒是国企背靠政府,更能承受高的融资成本,在社会融资中所占比重不降反升,导致经济结构进一步偏向国企。这表明,在经济的下行中,我国经济结构并非是在改善,反而是在恶化。这样,自然不能指望破下去之后能够再起来。
第三,不能低估去产能对整个经济带来的冲击。去产能说起来是轻飘飘的几个字,但落在现实中,就是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而且去产能有自我加速的倾向——企业倒闭会引发需求的进一步萎缩,导致更多企业倒闭的出现。因此,一旦进入去产能状态,我国就会面临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的状况。那时,不管是老产业、还是新经济,在需求萎缩的冲击下都难以独善其身。这样一来,经济转型就更加难以实现。
海口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灰指甲脚腕有癣怎么办曲靖白斑疯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