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盗用洗钱千亿央行报告揭支付账户风险.源泉
发布时间:2021-03-04 06:46:12
信息盗用洗钱千亿 央行报告揭支付账户风险
【财新】( 张宇哲)近日央行的一份内部报告,列举了近年支付机构的风险案例和支付系统漏洞。这份报告称,支付机构普遍未落实账户实名制、挪用客户资金事件时有发生、风险意识薄弱、夸大宣传、虚假承诺等
。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第三方支付机构中,只有拿了互联支付牌照才能开设支付账户。目前269家第三方支付机构中有互联支付资格的不超过100家,但绝大多数都开设了支付账户。
缺乏实名认证
实名认证的基本原则,KYC(Know Your Customer)是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基本原则“了解你的客户”,这也是国际上账户审查和反洗钱的制度基础,不仅要求金融机构实际账户实名制,了解账户的实际控制人和交易的实际受益人,还要求对客户的身份、常住地址或企业而所从事的业务充分了解,并采取相应措施,不管什么形式的开户都要尽职尽责了解客户的资金来源。从反洗钱(IML)的角度,要求实名认证,是为了留痕、便于追溯、防冒名,一旦发生经济纠纷、经济犯罪等,可以迅速识别客户是否涉及犯罪资金、防止被盗取现金资产等。
中国海军新一代扫雷舰青州舰前不久入列。今后几年全球支付巨头美国第一资讯公司(FDC,First Data Corp)的一位专家认为,过去几年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发展之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突破了AML(反洗钱)和KYC(了解你的客户)这两大基本原则,这是国外同行完全无法想象的”。FDC主要做跨境支付,尚未涉足中国境内的第三方支付业务。”
央行报告强调,满足金融消费者的有效需求、维护消费者权益是金融工作的出发点。罔顾安全,简单地迎合消费者金融需求,往往是造成金融风险乃至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如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提供零首付房贷服务,极大便利了消费者,但经过长期风险积累,过度创新导致相关金融衍生产品风险聚集,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金融机构倒闭,全面爆发金融危机,最终还是由消费者承担了沉重损失。
消费者受损严重
央行报告指出,支付机构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相关问题和风险不断显现,消费者未能得到有效保护。
一是支付账户普遍未落实账户实名制。据公安部反映,不少机构为“黄赌毒”、洗钱、恐怖融资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便利。某支付机构通过开立大量假名支付账户,为境外赌博机构提供支付交易高达数千亿元,非法跨境转移资金风险巨大。
二是挪用客户资金事件时有发生。多地屡次引发消费者上街和围堵****部门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疏于安全管理。部分支付机构风险意识薄弱,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机制缺失,安全控制措施不到位,对消费者的信息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将相关风险引导至消费者的银行账户。今年1月,某支付机构泄露了上千万张银行卡信息,涉及全国16家银行,截至7月31日由于伪卡形成的损失已达3900多万元。
四是缺乏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夸大宣传、虚假承诺,普通消费者维权困难。
该报告强调,消费者在使用络支付等服务时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亟待提高。在追求和享受支付便捷性的同时,忽视了自身金融信息的保护,对支付业务内在风险的警惕性不足,风险不断积累。伴随着日益频繁的支付活动,个人支付信息泄露风险大大增加,消费者面临更大的资金被盗和欺诈风险。据统计,2014年至今,人民银行全系统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部门受理的络支付类投诉占互联金融类投诉的95.06%。■
?附:央行报告:第三方支付八类风险案件
南京哪家医院治疗男科好信阳治疗白癜风重点医院
拉萨白癜风治疗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