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巩义体育网 >> 亚冠

文化苦旅这本散文集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搭配

发布时间:2020-05-28 03:26:45

摘要:《文化苦旅》这本散文集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也是其毕生的巅峰之作,更是整个文坛散文类中的经典中的经典。 余秋雨先生以其深厚而渊博的文学和历史功底,把普通的游记散文写成生动而令人深思的反思散文。作者以惊人的“悟性”和对文化的感知力让笔下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景物都充满了思想和灵魂,以绝妙的表现力让消逝在历史中的往事再一次再现在广大读者面前。作者以《文化苦旅》为标题,其“苦”有:中国历史命运之“苦”;传统文化传承之“苦”;文人人生道路之“苦”。作者在旅行中反思,在反思中寻找这些“苦”的真意。

余秋雨自1962年开始发表文集,至今发表过散文集和学术著作十来本。其中主要是对中国文化之魂的追寻和探讨,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思考。而《文化苦旅》作为余先生的代表作,对作者浓浓的文人情怀和理智地思考作了最好的诠释。《文化苦旅》,它以“文化”为框架,以“苦”为主题,以“旅”作为寻找“文化”之“苦”的形式,带给了我们深深的思考。看到标题,我们不免会去疑问,“文化”为什么会“苦”?“文化”的“苦”究竟是什么?文中,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作者行程中笔下的“苦”的真意:中国历史命运之“苦”;传统文化传承之“苦”;文人人生道路之“苦”。

一、中国历史命运之“苦”:流离不定

在余先生笔下,没有单纯的中国历史,只有融合以文化的历史。中国历史自始至终,不管是单纯的,还是不单纯的,我个人觉得它的总基调是悲痛的。虽然在部分朝代之后一直希望谷内与韩方的青瓦台国家安保室长会面出现过太平盛世,但是它是以战争和勾心斗角换来的。即使有的朝代虽然很富足很强大,但它也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说的,对于广大百姓和市农阶级来说同样是残酷的。

在《莫高窟》里面,余先生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把思绪穿越了到了历史。“中国历史太长、战乱太多、苦难太深,没有哪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坟里,躲在不为常人注意的秘处。阿房宫烧了,滕王阁坍了,黄鹤楼则是新近重修……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故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些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一般,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莫高窟》)作者几句话就点名了历史的动乱不安,各种战争的频繁出现毁掉了阿房宫,毁掉了滕王阁,毁掉了黄鹤楼,多少彪壮的战士死在了沙场上,又多少人因为战乱家破人亡。在那样复杂的时代里,幸福是很简单的,也是很难得到的。莫高窟里,作者从不同颜色的绘画里看到了不同朝代的兴衰。岁月的流逝让历史开始曲折,也让历史渐渐失真。

北魏色彩的浓厚沉着;隋代衣服与图案的华丽;唐代线条的细密和流利;宋代色泽的灰黯;而到了元代,“色流中很难再找到红色了”。这就意味着历史上演得越来越沉重。作者在《莫高窟》提到了“景深(depthoffield)”一词,它其实可以当做是对中国历史进行的总的概括。中国历史被分成了不同的层面,就如同莫高窟里面墙上的绘画,色彩是一层一层的。而这种分层形式的出现,可以看出中国历史的曲折性。

在《漂泊者们》里面,当作者踏上这个岛,双手接上主人家递上来的月饼时,作者心里既欣慰又心疼。欣慰的是这个中国老人离开故土这么多年之后还食用着月饼,也正是因为这块月饼,作者又心疼起来。历史,是历史改变了这个老人的命运,让这个老人不得不远离故土。但是这个老人却始终不曾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我按着他的指引、他的节奏走着,慢慢地,像是走了几十年。货郎担的铃声,漂泊者的哭笑,拌和着一阵阵蕉风椰雨。老人走了一辈子,步态依然矫健,今天陪着我,一个不知任何详情,只知是中国人的人,一起摇摇摆摆,走出一段历史。”(《漂泊者们》)老人心中其实是无奈的,虽然他说:“入乡随俗,总得跟着变嘛”,但是他的命运早就被历史的命运改变着,他只能入乡随俗。《华语情结》里面的那些人同样是如此。

在历史的长河里面,漂泊着的人很多,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历史本身就是“苦”的,他本身是尝不到的,但是在历史面前的我们却深感其味。特别余秋雨先生,他让这种苦通过文字的形式再一次再现出来,让我们去批评去学习。作者在《上海人》里面谈到了上海的历史,他说“上海从根子上就与凛然的中华文明不太协调,不太合顺。”在这里,作者变相地道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命运:半殖民地。上海被入侵了,从那一刻上海的历史被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历史也开始改变。从那一刻起,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明挟带着恶浊一起席卷进来,破败的中国也越来越把更多的赌注投入其间。”(《上海人》)中国也开始沦为了别人赌桌上的赌注,其命运之苦忍不堪言。

各种建筑物的被毁,证明了中国史上战乱的频繁。各种文明的入侵,证明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虽然一直未曾断过传承,虽然也有过辉煌,但是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残酷的,给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的是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二、传统文化传承之“苦”:遗失的美好

历史与文化是共存的。丰富的文化可以让历史灿烂辉煌,而历史的断续又让文化的发展苟延残喘。中国的历史的曲折性就注定了中传统文化虽辉煌过却难以完整的保存下来。文化传承顿时成为了一件令作者深思的事。

作者在开篇的《道士塔》里面就因为那个圆头圆脑的道士而愤怒着。并直言道士是“罪人”。“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由此可见作者对这个道士的愤怒非同一般,以及对文物的丢失而心痛不已,但又无能无力。

作者在《道士塔》中写道:“要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帐,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怕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 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国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一连串的数字令人心在滴血,也令整个民族在滴血。这些文献的丢失,让敦煌学的研究推迟了几十年,甚至有的已经无法挽回。这是文化史上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敦煌经卷的丢失不比圆明园文物的被掠夺,这是 裸地送出去的!

作者在《风雨天一阁》中谈到了天一阁这个名字的来源:“天一阁之所以叫天一阁,是创办人取《易经》中“天一生水”之义,想借水防火,来免去历来藏书者最大的忧患火灾。”在作者眼中,天一阁之所取名叫做天一阁,它是有着很多意蕴的。最关键的就是涉及到如何更好的保存藏书,传承文化。但是尽管有这样一个藏书阁,也无法阻挡岁月的脚步,很多藏书被遗失。“这样的藏书家委实也是出过一些的,但没过几代,他们的事业都相继萎谢。他们的名字可以写出长长一串,但他们的藏书却早已流散得一本不剩了。……能不能再出一个人呢,哪怕仅仅是一个,他可以把上述种种苛刻的条件提升得更加苛刻,他可以把管理、保存、继承诸项关节琢磨到极端,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一座藏书楼,一座,只是一座!上天,可怜可怜中国和中国文化吧。”作者面对文化的遗失,于是感叹,能否有那么一个人来“可怜可怜中国和中国文化”。而这个人便是范钦。范钦把一生献给了藏书一事,包括死后,他把他所有的藏书当做一半遗产,把一万两白银当做一半遗产,然后分别让两个儿子继承。这种继承遗产的安排可谓是用心良苦。然而虽然有这种集成的方式,但谁也无法确定最终能够传承到第几代,或许是在第二代,或许是在第三代,或许一场大火就让几代的努力白费了。最终,确实如此,天一阁全部毁于日本侵略军的炸弹之下。

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是不能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的,所以对于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的保护是相当必要的。但是现实并不是完美的,民族文化得到了比较好的传承和发展,某些地区独有的文化却在历史的长河中苟延残喘。这是悲哀的。作者在《贵池傩》就写到:“傩,一个奇奇怪怪的字,许多文化程度不低的人也不认识它。它早已进入生僻字的行列,不定什么时候,还会从现代青年的知识词典中完全消失。”真的,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去保护,消失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傩”字那么简单了,还有整个傩文化。

三、文人人生道路之“苦”:跌宕不定

谈文化,当然离不开文人。在《文化苦旅》这本书中,作者在文人身上花了不少墨水。

回归历史,文人的历史大多都是心酸而悲惨的。文人的地位在整个历史处于一种特殊的位置,一个容易被人踩下去的位置。文人的命运是曲折的,跌宕的,寂寞的。

我们回到作者的《寂寞天柱山》,历代众多文人都对这个地方深深眷恋着,想隐居于此,但圆了这个梦的很少很少。从李白到苏东坡,到王安石,再到黄庭坚,这些大诗人大文豪,都把居住在此当做毕生最大的愿望。但是这个心底深处的“家”也最终只是停留在灵魂层次上。

而这些寻找心灵栖息的人,他们的经历有着的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被朝廷玩弄手掌之中,终生坎坷,甚至有时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保证不了。也许错的是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是文人而不是政客,政治始终都是他们的弱项,漂泊才是终生之道。

再看《柳侯祠》。“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黯,神色孤伤。”柳宗元的命运是悲惨的。作者在文中写道:

“柳宗元到此地,是公元815年夏天。当时这里是远未开化的南荒之地,朝廷贬放罪人的所在,一听地名就叫人惊栗,就像后来俄国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还有那份开阔和银亮,这里却整个被原始野林笼罩着,潮湿蒸郁,暗无天日,人烟稀少,瘴疫猖獗。去西伯利亚的罪人,还能让雪橇划下两道长长的生命曲线,这里没有,投下多少具文人的躯体,也消蚀得无影无踪。面南而坐的帝王时不时阴惨一笑,御笔一划、笔尖遥指这座宏大无比的天然监狱。”

可想而知,当时的柳宗元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满腹才能,却被朝廷游戏。他的《永州八记》使得华夏文学再一次凝聚一个高峰,但是结局却是那般的不堪。最后只能是在这里郁郁而终。

文人的日子虽然看上很有雅韵,那是我们没有看到他们的苦。很多景观都留下了文人的脚印,很多地方也正因为文人脚印的留下而成为了景观。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明白,这些文人们大多不是特意千里迢迢去欣赏景物的,很多都是路过,而且还是因为被贬路过。

文人的一生是坎坷的,似乎是他们把自身气运移到了那些自然山水当中,而让它们拥有了灵性,拥有了传诵千古的资格和本钱。所以文人的人格和自然山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统一。

余秋雨先生走访这些名山名水的路上,也是寻找前人的足迹,探寻前人的精神人格。中国历史命运曲折与否?中国文化传承艰难与否?文人的人生道路坎坷与否?《文化苦旅》告诉我们答案是肯定的。但余先生在追寻这些真谛的时候,认为这些苦并不重要。“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干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爬,只管爬。”苦是其次的,人生的追求才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文化苦旅》,2001年4月第二版,东方出版中心

共 4 50 字 1 页 转到页 【编者按】人生是一场苦旅,就像余秋雨,历史是一场苦旅,就像中国。作者是怀着一种无比的来诠释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共分了三个方面,一个是中国历史命运之“苦”,作者概括了一个词:流离不定。是的,偌大的中国历史悠久,仅看那各朝各代,贯穿其中,朝代的更替,战乱的折腾,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郁郁而行,我们一边更新,却是一边丢弃,就像现在的一句俗语:新官不理陈事。陈事是陈了,我们应该前进,但陈里边,需要借鉴的,需要传承的,需要发扬的,又捡回了几许?第二个方面,作者谈到了文化的苦,并概括为:遗失的美好。是的,美好遗失了。单看《道士塔》里的数据,就叫人触目惊心。侵略,掠夺,一个泱泱大国,千疮百孔,鲜血淋淋。那些先辈们的心血,随着几个银元,就走了,在侵略者的狂笑中,美好走了。我们呢,用泥巴糊着创伤。泥巴可能得干点,因为泪或许有点多。还有一些字,和文化在一起的字,不会写,不会读,不去保护,到头来,自己还要弄丢一些,可悲可惜。最后是文人之苦,即为:跌宕不定。那文人啊,是确实跌宕,因为跌宕,从大好河山里看到了不同,看到了伫立着的大好河山的独特意蕴,看到了思索中的山水河川,所以用文字点亮了,用文字传承了。所以,爬着,爬出了坚韧,爬出了永恒。看着这篇赏析,思路明确,层次分明,从史到事到人,人才是事的前世,史的今生,事是人的鞋子,史更是人的镜子。欣赏,推荐。——:哪里天涯。【江山部精品推荐】

1楼文友: 22:18:56 一篇非凡的赏析,重于泰山。文人、文化、历史,厚重的沉淀。

2楼文友: 22:20:27 问好花花,不到之处,海涵。另:欢迎来稿,祝安好。

楼文友: 22:47:26 好吧,很不错的一篇,,文化苦旅,其实真的不苦。。。

4楼文友: 22:47:50 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个 道士塔。。。。

5楼文友: 22:54:19 感谢天涯耐心的!也祝你安好~ 我会安静地听歌,然后唱给自己听。外界与我无关,至于你说了什么,他说了什么,或者她又说了,我会当做不知道。

6楼文友: 2 :19:26 感谢泽的来访。我觉得文化苦旅,苦只是文化自身,而作者或者局外人,这场旅行却是一番享受。 我会安静地听歌,然后唱给自己听。外界与我无关,至于你说了什么,他说了什么,或者她又说了,我会当做不知道。

回复7楼文友: 16:0 :11 姐姐谬赞了~~好开心好开心~

8楼文友: 11:49:29 好文!捧读起来有沉甸甸的 文化 留在心头。赞一个!问候花花,顺祝冬安,文祺!

Apple Watch实现6000万部销量的目标也仅仅意味着其能够为苹果贡献2015财年10%的营收

回复8楼文友: 21:48:1 问好舟中人!

慢性宫颈炎好治吗
三门峡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南阳治疗白癜风方法
友情链接